祸起爬虫!“数据圈”一夜入冬?( 七 )

具体来说,利用大数据技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可以对贷款的目标客户进行资信评估。通过对某家企业的生产数据、电水消耗、工资水平、订单数量、投资偏好、研发投入、产品周期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评估人员能够较为客观地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进而决定是否放贷及放贷的金额。

值得一提的是,新技术的产生,往往伴生出新的生产方式和商用模式。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仅对原有的金融交易信息采集方式造成一定的冲击,也促使出现新型的数据信息收集、整合和分享方式。随着大数据健康发展,许多行业的用户开始建立数字化云平台,以此为企业生产、销售等信息的统计和汇总提供便利。

咨询机构IDC最新发布的报告预测,2019年,大数据与商业分析解决方案全球市场的整体收益将达到1896.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495.1亿元),这一数字相比2018年增长12.1%。在2019年—2023年的预测期内,全球大数据市场相关收益将实现13.1%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并预计总收益在2023年达到3126.7亿美元。

未来5年,由于政策支持以及多方技术融合,中国大数据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该机构预测,2019年中国大数据市场总体收益将达到96亿美元,2019年—2023年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3.5%,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到2023年,市场规模则将增长至224.9亿美元。从技术上看,大数据相关硬件在2019年中国整体大数据市场中占比最高,达到45.2%;大数据相关服务支出和软件收益的占比则分别为32.2%和22.6%。而到2023年,随着技术的成熟与融合以及数据应用和更多场景的落地,软件规模占比将逐渐增加,服务相关收益占比保持平稳发展的趋势,而硬件规模在整体的占比中则逐渐减小。硬件、服务、软件三者的比例将更为相似,逐渐趋近于各占三分之一的权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