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09:合资开启 中外汽车合作共生( 三 )

1982年6月,中汽公司把引进轿车项目报告送到了邓小平手里,他在报告上批示“轿车可以合资”,为中国轿车生产开了绿灯,邓小平也被称为构筑中国轿车世纪的总工程师。

经过长达前后四年多的谈判后,1983年5月5日,美国汽车公司和北京汽车制造厂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计划成立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根据协议,合营期20年,投资总额为15233万美元,其中北汽持股68.65%,美国持股31.35%。1984年1月15日,由中国美国合资的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家合资车企正式成立。作为中国第一个吃“合资螃蟹”的车企,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初期异常艰难,双方在管理、车型开发上的矛盾一度导致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险些面临流产。1985年美方也一度提出三停一撤(停止资金投入、停止技术转让、停止人员培训和撤走美方专家),项目岌岌可危。不过,经过长达7个月的斡旋,风波平息,北京吉普回归正轨,20年的合资经营,北京吉普累计产销量72万辆。

同样是1983年,天津确定建设微型汽车生产基地,引进日本大发汽车技术,天津大发破壳而生。1984年,第一辆“黄大发”在天津下线,开始在中国各地跑了起来。从1984年9月到1999年,“黄大发”产量超过30万辆,主要供给出租行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