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发现"微塑料":怎么来的?对我们有害吗?( 二 )

从衣服到化妆品,微塑料比我们想象的更常见

一般来说,微塑料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类:初生微塑料是指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而排入水环境中的塑料颗粒工业产品,比如化妆品里的微塑料颗粒或作为工业原料的塑料颗粒和树脂颗粒。

次生微塑料则是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成的塑料颗粒,比如进入土壤的农用地膜等。美国的一项研究指出,全球的沿海国家因为对垃圾的管理不善导致塑料垃圾入海的总量达到480万-1270万吨。

进入环境中的微塑料,主要来源有七种,其中比例最高的是衣物的纺织纤维,在衣物洗涤过程中直接脱落,进入下水入海的比例达到35%;其次是汽车行驶过程中轮胎磨损脱落的塑料,比例占到28%;环境中各类的塑料制品,包括鞋底磨损产生的塑料粉尘达到了24%。

其余还包括道路的标记材料、船舶涂料,这些不是主要的微塑料来源,而大家所熟悉和关注的这个化妆品中的塑料微珠,包括牙膏中的磨砂颗粒,占全部来源的2%。2015年年底,美国签署了《2015年无微珠水域法案》(Microbead-Free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