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发现"微塑料":怎么来的?对我们有害吗?( 六 )

那么目前有什么样的手段可以分析微塑料的成分,在第二届全国环境(海洋)微塑料污染与管控学术研讨会间隙,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人员采访了珀金埃尔默(Perkin

Elmer)探索与分析解决方案事业部亚太区市场总监刘肖,作为全球最大分析仪器生产制造商之一,珀金埃尔默也带着他们的解决方案前来参会。刘肖告诉采访人员,目前比较准确的检测方法是红外显微呈像,在诸多方法中的“假阳性”概率相对较低。

“跟我们指纹一样的,通过一段光谱的特征、位置、比例,比照数据库,就可以直接告诉你它是什么。”刘肖向澎湃新闻采访人员表示,一段光谱一般唯一对应一种物质,因此建立更大规模的“指纹库”,将更多已知物质(包括各种类型的塑化剂、塑料材质)的光谱加入数据库,可以使这种呈像出来的结果更为准确。在过去一年,珀金埃尔默的指纹库已经增加了数千个。

对于一个塑料微粒可能携带多种塑料成分的情况,刘肖告诉采访人员,目前也有一些方法可以解决。

一般应用中,共混材料很多,这是因为有些材料刚性强,有些材料可塑性强,共混处理后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而红外显微成像可以看到材料更加微观的结构。根据珀金埃尔默向采访人员披露的数据,目前其可以进行检测的微塑料最小可以达到2微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