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发现"微塑料":怎么来的?对我们有害吗?( 四 )

1988年美国科学家向美国海洋大气局(NOAA)提供了一份调查报告,详述了1985年至1988年间北太平洋水域漂浮塑料垃圾的分布及特征,并首次注意到海洋环流区域有相对较高的塑料垃圾含量。1990年,Ryan

and Moloney首次在报道研究结果时使用了“微塑料(micro-plastics)”一词。

有研究指出全球的塑料产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根据统计2017年全球主要的塑料生产国中,中国的塑料产量占比达到29.4%,是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国,但实际上中国并不是最大的塑料消费国。从1950年到2015年,全球累计生产83亿吨塑料,其中有63亿吨变成了塑料废物,比例占到76%,只有9%的塑料废物进行了回收,12%进行了焚烧。其中欧洲和中国的塑料垃圾废物回收率和焚烧率明显高于美国和其他国家。

鞠茂伟引述一项研究表示,国内部分滨海地区存在一些简易的垃圾填埋场,由于缺乏覆土厚度,也没有防渗设施,因此表层的垃圾在风力雨水的作用下可以直接进入海洋,而垃圾场底部的垃圾在老化破碎后也会形成微塑料,也可能进入海洋。如果不对这些简易填埋场进行风潮整治,对海的污染可能将延伸几十米到几百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