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实现的是“量子霸权”,还是“量子乌龙”?( 三 )

首先,量子计算机和传统“超算”之间计算能力的比较结论,难以获得验证;其次,目前各国、各研究机构所研制并公开的各种量子处理器,在读出和逻辑运算时的错误率并不稳定。正如部分科学家指出的,“一台快但错误率畸高的量子计算机远不足以取代传统‘超算’”。

“量子霸权”存在两个关键不确定点

在谷歌通过发布“Bristlecon”宣称掌握“量子霸权”时,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量子物理学家、Q-FARM项目联合召集人之一海登(Patrick Hayden)表示,“量子霸权”只是个“模糊的里程碑”。

海登们指出,所谓“量子霸权”,是在量级计算机研究论证过程中提出的一个目标性概念,即如果能证明量子计算机在某个问题上计算能力远远超过性能最好的“超算”,就算实现了“量子计算机对传统计算机的霸权”。

通俗而言,即可以用量子计算机实现对“超算”的“更新换代”。海登当时还提出了“有效操纵50个左右量子比特”的具体量化标准。而谷歌两次宣称“突破‘量子霸权’”的理由也正在于此。

但如前所述,鉴于两个关键的“不确定点”至今都未能被证明获得有效突破,迄今都没有哪个研究机构或商业开发机构敢负责任地表示,自己的成果足以确凿、稳定地在某个实用性领域替代“超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