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IT的新式无人船,聊聊机器人的“组队打野”模式( 三 )

丹麦启动无人船研发项目 , 挪威开辟无人船试验区 , 荷兰试图利用“浮动自驾无人船”实现载人和货运……近些年 , 我们AI、物联网、自动控制等数据 , 正在快速与船业结合在一起 , 为智能无人船的开发提供了澎湃的技术可行性 。

目前主流的商用无人船 , 本质就是搭载一台采样机、传感分析器 , 就能进行实时分析 , 并依靠蓄电池实现5个小时左右的航行 。 这样确实将一部分监测人员解放了出来 , 但能力与服务场景的单一 , 也大大缩减了其商业和技术上的无限可能性 。

而要让无人船在复杂的海域执行更高难度的任务 , 又需要它们具备能够应对突发状况并作出正确决策的高性能精准算法 , 以及与外界环境交互的高灵敏传感器与稳定快速的网络通讯 。 但这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 2016年 , 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测试了一个机器人原型 , 它可以沿着预先设定的路径向前、向后和横向移动 , 但也仅此而已 。

我们知道 , 为了让自动驾驶汽车早日上路 , 科技巨头们往往不吝于投入 , 甚至连城市道路都给改造了 。 近几年兴起的“车路协同”技术 , 就是对路面、围栏、交通标志、信号灯、涵洞等都进行数字化改造 , 让它们自己给车辆发信息 , 从而令车与车、车与路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和安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