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IT的新式无人船,聊聊机器人的“组队打野”模式( 四 )

无人船就没有这样的好事儿了 , 因为人类没办法在茫茫大海中为其建立如此高密度的数据网络 , 除了根据动态海图与气象预报 , 结合卫星来实现导航之外 , 无人船在海上难免遇到操作员远程操作失灵、发生避碰事故等问题 , 感知系统限制 , 这是困扰水面无人船大规模应用的一大难点 。

除了技术上的限制 , 无人船的经济性也一直存在争议 。 尽管它能够比常规船舶节约施工成本 , 人力成本和燃料成本 。 但为其增添新兴自动化设备与高精度感知仪器 , 建立岸基遥控中心 , 运营方案、人员培训等都需要重新再来 , 背后的隐形成本也将劝退一大波潜在用户 。

总体来看 , 我们不难感受到除了吸引舆论关注之后 , 无人船并没有顺利走入产业端的视野 , 大规模释放应用价值 。 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复杂 , 其实核心就是两个:1.智能化程度欠缺 , 锁住了应用场景;2.边际成本太高 , 商业价值受限 。

独木成林:MIT的机器船协作曲

不过 , 科学家们也在不断为无人船赋予新的能力 。 最近 ,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的研究者们 , 就开发了一种新型锁闭系统(latching system) , 可以让无人船克服水流干扰 , 具备“变形”的新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