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君子兰到盲盒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坑要踩( 四 )

政策的利好,让民间开始疯狂炒作。

1985年,有港商欲以一辆售价9万元的皇冠轿车换一盆“凤冠”君子兰,结果遭到拒绝。

君子兰最高的成交价由哈尔滨客户创造,其以14万元成功购得一盆君子兰。14万元在当时可买到40多两黄金,君子兰因此被称为“绿色金条”。

据长春工商部门统计,当时每天走进长春各君子兰市场的人数高达40万人次,占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

但泡沫终归有破灭的一天。

1985年6月,《吉林日报》头版刊发三篇社评,矛头对准君子兰热的投机倒把、腐败和治安问题。

同月,《人民日报》亦将君子兰交易称为“虚业”,提出要多干实事。

长春政府态度也急转直下,发布规定禁止公务员、党员参与君子兰交易。

重压之下,君子兰价格一落千丈。

90年代,邮票收藏、投资两相宜

邮票是寄信者为邮政服务付费的一种凭证。不少80后的童年里都有它的身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