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吾民】靠技术赢得尊重,中车铸造师毛正石的技术人生( 四 )

刚开始做整铸机体时,产品无一成功,每件废品成本高达十几万元。技术专家一筹莫展,毛正石当时资历尚浅,没法参与专家组的技术讨论,但也没有停止过思考,一天中午,一个想法突然闪过脑海:预埋一个芯撑呢?这样就可以解决浇注时4米长的水管由于浮力作用漂起导致产品报废的问题。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两位老工艺师,按他的方法制造了工装和芯撑,试验成功了。从那时起,工厂开启了批量生产大型整铸机体的时代。

1999年,机车厂面临减产、收益下降的问题,职工批量下岗,老员工面临内退。毛正石当时担任组长,每天和一众组长们到计划调度部门抢活,有活干才有“饭碗”,那是一段人人有危机感的时期。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渐渐打开,铸造厂才进入新阶段,快速发展起来。

那时,毛正石和同事们对任务和挑战有强烈的渴望,只要是难活,别人做不了的,他们都会接过来。其中就包括与美国EMD公司合作生产的265内燃机车。美国专家曾放话:我敢打赌,你们前6台不可能生产成功,因为我们试制时就废了9台。

美国专家看到产品检测报告时难以置信,报告显示,生产的第二台机体就通过了质检。实际上,第一台就生产成功了,但它需要解剖用于检验。EMD几位年过七旬的专家感叹:“中国竟有如此先进的铸造技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