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变"暖湿"了没?中科院:不可盲目乐观( 九 )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西北区域干湿趋势变化的研究不少,各个研究之间结论差别还不小,甚至完全相反,其中的差异主要集中于三个问题,这些都是研究中的“坑”:

1)趋势的分析需要注意计算趋势的时间段,目前在对西北干湿变化的研究中,如果数据起始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及以前,则大多得到“暖湿化”的趋势,而如果主要讨论过去30年的变化,则主要得到“干旱化”的趋势,趋势分析一定要与研究的时间段对应起来,不然不具有可比性。

2)干旱指数的不一致,各个研究之间的不一致,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所参考的干旱化指数,其中的核心为是否考虑到了温度增加引起的蒸发变化,由于各个指数基于不同的参数,有各自适用的区域和气候特点,是否适用于西北干旱区,其实是个很值得深入讨论的科学问题。

3)西北区域站点稀疏,部分数据缺乏其他数据的印证和检验,数据的代表性和可用性也值得深入讨论,这也会影响最终的结论。

5. 植被变化≠气候状态变化

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的变化有多个影响因子,例如,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已经有20年,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人为保护作用是很多地方变绿的主要原因。另外,新疆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投资超过100多亿,对于塔里木河的河流健康和生态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部分植被的恢复来源于治理工程的效果。全球变暖带来冰雪消融加剧,部分水资源的增加,并不是来自于降水和环境的改善,而是冰冻圈衰退的结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