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史诗 铸就攀枝花英雄城( 二 )

“1965年这张,算不得最初的样子。”老者对博物馆讲解员朱珠说,回忆的匣子打开,他的眼角隐隐抽动,“1964年我们到这里时啊,只有荒草,盖过人头顶的荒草。”

2015年开馆以来,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从来不缺像老者这样的访客。他们默默到来,静静打量,一旦开口,就会暴露“三线人”的身份。

“因为他们有相同的经历,一样的情感。”作为博物馆首批上岗的讲解员,朱珠见过太多“三线人”,然而每个人的讲述,都像崭新的故事,总能吸引她。

每次讲到这些,朱珠就像穿越到了1964年。那一年,三线建设的号角吹响,攀枝花的历史落笔书写,掷地有声。

历史的根

时间的指针拨回1964年5月,本是寂静荒芜的山区,突然间沸腾起来。数以万计的年轻人、技术工人和知识分子,来到四川南端的川滇交界。在此之前,这处“地无一里平”的山地,从未引起世人的关注。

彼时,国际局势暗流涌动,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把全国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为三类地区,分别称为一线、二线、三线。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划归为“三线”,其中,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称为“大三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