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史诗 铸就攀枝花英雄城( 三 )

自1964年起,“三线”地区覆盖的13个省、自治区,以战备为核心,正式启动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亦称“三线建设”。

矿产资源富集的攀枝花,成为“三线建设”的主战场之一,肩负起国家使命,扬帆起航。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区。

锣鼓喧嚣中,滚滚车轮卷起漫天尘土。开进攀枝花的第一辆卡车上,坐着赵忠玉。然而,初次见面,这个地方似乎并没有对赵忠玉干事创业的雄心报以友好回应,目之所及的萧瑟让他意识到,生产还有些遥远,生存才是当务之急。

原本只有“七户人家一棵树”的不毛之地,一夜间多了成千上万张嘴,三线建设者堪称荒野求生。彼时的赵忠玉还无法想到,自己会在这样的困苦中,成长为日后的“西南钢王”,掌舵攀钢十余年。

陈列在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中的一张“床”,还原了当时生活的一个切面。手臂粗细的圆木并排搭建,1米见宽,不足2米长。当年一句顺口溜,道明了内在玄机:“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

住席棚子,喝黄泥巴水,“汗洗脸、风梳头”,随便捻一把回忆,都可以是苦涩的。可是,“三线人”记得更深刻的,是朝着攀枝花义无反顾奔来的信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