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升庵 雄视西南五百年(下)( 三 )

清代金石学家王昶指出:他有4幅禹碑拓片,其中成都、西安、绍兴等处的禹碑,皆据安宁镌刻的所摹。大禹治水主要集中在中原以及长江下游,为什么在边远的云南,竟会有记述和歌颂其功绩的丰碑?

明代人吴道行在《禹碑辨》中说:“考吴越春秋,载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授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继东汉《吴越春秋》作者赵晔之后,唐代的韩愈、刘禹锡也提到过禹碑,但他们都说:听说在岣嵝山尖、祝融峯上,不过未能亲见。直到南宋时张世南才在《游宦记》中明确指出:嘉定壬申(公元1212)年,何致(字子一)游南岳遇樵者引至碑所,始摹其文,过长沙时赠给州官曹彦约一份,曹即行文衡山县令搜访原碑,终无下落。何致便将碑文刻在岳麓山顶(禹碑峯)巨石上。尔后隐蔽又三百余年,明嘉靖癸巳年太守潘镒搜得此碑,剔土而出,遂盛行于世(今存的南岳岣嵝峰之禹碑,亦由岳麓山模板复刻。这就意味着,禹碑最早出处是岳麓山。

在湖南为官的安宁人张碧泉制得拓本带回家乡,示之于正在“遥岑楼”读书的杨慎。杨慎如获至宝,花了很长时间,译出73字,只剩4字不明其意,查阅了很多资料,也未释出,正苦恼间,一夕入梦,见一黄衣鱼首人近前施礼曰:“我乃夏禹时鱼精,在其治水时归服,今睹先生劳牍苦形,意在传其事于永久,故特来相告,此4字乃‘南瀆衍亨’也。”从此禹碑有了完整的译文,这77字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