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水路 京韵流芳(解码·大运河文化带·北京故事)( 三 )

水的灵秀滋养着运河两岸人们的生活,形成了一大批具有浓郁地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北京市文化部门统计,大运河北京段所涉6个区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6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7项,运河的文化符号生长在了北京的各个角落。

大运河在五大水系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来自各地的文化荟萃于此,造就了海纳百川的北京文化,京味文化也由此流向四面八方。

作为北京面塑重要代表的“面人汤”面塑,据说创始人汤子博的技艺就是向山东菏泽(曹州)的面塑艺人学的,而这位师傅正是经由运河来到通州谋生;漷县镇张庄村的通州运河龙灯会所舞的两条蛟龙代表“水”的蓝色,是鲜明的运河文化的印记。

国粹京剧的出现也离不开这条文化水路。清朝乾隆年间,各地戏班齐聚扬州登台献艺。演出结束后,各戏班沿运河北上,每经过一个城镇,就拢船登岸,就地搭台演出,走一路演一路。一路上不同的戏曲班子同台演出,互相借鉴。1782年,这支荟萃了不同地方戏曲品种的队伍到达北京。1790年,“四大徽班”沿运河入京,经过几十年发展,京剧诞生。就像用水和面一样,大运河把各个曲种融合在一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