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水路 京韵流芳(解码·大运河文化带·北京故事)( 四 )

深入挖掘文化遗存,彰显运河文化底蕴

“漕运昼夜不停,运河号子连天。”这是当年通州大运河鼎盛时期的景象。随着“运河断航,船工转行”,胜景不再,令人惋惜。去年11月,通州大运河上最后一位老船工、北运河船工号子唯一的非遗传承人赵庆福老人去世了,所幸的是,通州运河号子并没有因此而成绝唱。

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大运河文化的重要节点,当地人对大运河有着深厚的情感,很多老百姓都能讲出一段段运河故事。通州区也历来高度重视大运河的保护,组织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保护。

今年76岁的常富尧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退休前一直在通州文化馆工作,挖掘整理了最能反映通州特色的运河号子。“会唱的人很多都不在世了,但再难我也得把历史的声音留存下来。”常富尧几乎跑遍了通州运河两岸所有村落。一顶草帽、一支钢笔、一个暖水壶、一台老式的录音机、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成了他寻访“历史声音”的全部家当。

开船的时候有起锚号,船行到水深处有摇橹号,卸装货的时候有出舱号和装舱号,船只搁浅时有闯滩号,纤夫拉纤时有拉纤号……经过搜集整理,常富尧采集到10种22首运河号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