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劳动教育为何热起来( 二 )

其实,今年5月底发布的《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就提出了小学生会做一日三餐,初中生能煲汤,高中生懂理财等,涵盖家务、班务、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科创实践等多方面,并希望将劳动教育推广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受访老师反映,如今,有学生军训一周一件衣服穿到底,不会洗衣服,家务活由保姆包办;有学生追求新品名牌,向父母要钱不惜恶语相向,甚至做出造成人身伤害的事……这些现象之所以频发,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务不是学生该操心的事”“有钱什么活都不用干”等错误观念,潜移默化地打消了不少孩子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形成了恶性循环。

对此,劳动教育是一剂良药。广州市教育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处长林海英说:“从生活技能到知识文化,再到自身修养,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追求幸福、体验幸福和获得幸福必备的基本素质。劳动教育必不可少。”

劳动教育推广难在哪?

早在2015年,教育部等部委就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用3至5年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