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汀阳 跨文化对话,是为了消除误解( 四 )

1 跨文化对话,从来都达不到充分对话

新京报:你似乎偏爱书信往来,此前《两面之词:关于革命问题的通信》也是与法国知识分子的“学术书信”。你与身为作家、哲学家、南美革命者格瓦拉的昔日战友德布雷聊了革命、民主、媒体、国家、公民等关键问题。对话的问题意识是一开始就共同确定下来的吗?对你而言,书信交流的吸引力和妙处在哪里?能激发出怎样的火花?

赵汀阳:并非偏爱书信,而是因为书信对于对话具有优点。一个很实际的理由是,电子邮件容量大,又瞬间到达,不远万里而有“天涯若比邻”的效果。还有,学术书信也是法国的一个传统。最重要的理由是,对思考来说,书信讨论显然比当场对话更适合讨论理论问题或任何需要“三思”的问题。

快速的当场对话据说有现场感,但不适合没有答案的反思性问题。书信讨论展开的是一种“慢对话”,足够慢才能更好地思考,尤其对于那些反思性的问题,没有现成结论,因此需要一个慢慢探路的过程。就是说,慢对话的目的不是表态,不是表达现成观点,而是展开尚无结论而且很可能最后也没有结论的思考过程,结论不重要,分析的步骤和过程在通信中更能够展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