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汀阳 跨文化对话,是为了消除误解( 六 )

其二,所谓跨文化的聚点,我借用的是托马斯·谢林的focal point,即不约而同所见略同的相聚点,指的是,如果双方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知识背景,那么,在缺乏准确信息的条件下,也很可能如有神助地找到对方,因此,聚点有时候也被翻译为“灵犀点”。但事实上,即使在谢林条件下,发现聚点的成功率也不算非常高。以谢林自己的例子来说,两个有共同文化和知识背景的朋友约了明天在纽约见面,却忘记约定时间地点(没有电话、手机和互联网),于是他们都选择了中央火车站。据测验,类似情况的成功率记不太清楚了,大概是在70%。虽然成功率很可观,但并不保险。

显然,在不同文化之间寻找跨文化的聚点必定要难得多,当缺乏共同知识和信念,文化间就很可能没有特别合适的现成聚点。但我相信,也许人们可以主动创造出某些跨文化聚点,那么就有机会建立共享的跨文化。这是一个技术性问题,难度在于,要形成有效的跨文化聚点,就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能够发现某种兼容点;

(2)同时,这个兼容点对于双方文化都是一个关键的立足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