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汀阳 跨文化对话,是为了消除误解( 五 )

新京报:如你所言,跨文化的方法论,正是跨文化的首要难题。跨文化经验的畅快与困难,是如何体现在你们的通信往来之中的?你们的“跨文化聚点”是什么?会出现“鸡同鸭讲”的状况吗(恐怕那些并非“跨文化”的辩论也会常常出现这种情形)?若有,你们是“为什么没能相互理解”呢?

赵汀阳:对话,包括跨文化对话,目的是为了消除误解,而其基本难题就是误解不可避免,虽然是个悖论,却总会有所发现。事实上,人类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都具有某种悖论性,你想想是不是这样?对话有许多困难,我想解释其中两个事情:

其一,不同语言之间不可能做到一一对应的准确翻译,因此,跨文化对话从来都达不到充分对话。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语言是思想的界限。这个界限是难以逾越的,也就不可能完全理解他者的思想。尤其是含义容量很大的观念关键词,别说翻译,即使给出长篇的描述和解释,也是不充分或不准确的。比如,“面子”或可翻译为honor,大概传达了五六成的意思,勉强可以理解,但如果是“仁”或者“道”,那就非常困难了,目前流行的几种译法都只能表达其两三成意思,所以经常音译为Ren和Tao。但音译决非最优选择,只是不得已的选项。这还不是最难的,比如说,我看不出有什么办法能够翻译“气”或“情”之类非常容易误导的概念。概念的翻译在表面上是技术问题,实质上涉及文化的深层语法,而我们不可能翻译整个文化的深层语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