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沉的爱,勇敢的艺术追求( 四 )

俄罗斯历史的悲剧性在穆索尔斯基心中占有重要位置。他改编了普希金的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用音乐揭示了个人(沙皇鲍里斯)心理,也体现了群体(人民)心理,并凸显了二者的尖锐对立。主角充满矛盾的内心独白、百姓哀伤的祈祷与声响洪亮内在空虚的赞美合唱,都达到了俄罗斯音乐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强度。而在这背后,是作曲家对民族命运深深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另一部歌剧《霍万斯基之乱》的脚本是穆索尔斯基自己撰写的,将发生在17世纪末的俄罗斯宗教冲突写得悲壮而残酷。

令人痛惜的是,穆索尔斯基当时遭到的批评远多于赞赏,那些被后世作曲家珍视的创新在当时被视为错误、外行,这使他常将作品搁置。他去世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按照草稿做了补充完善,却因审美上的差异将穆索尔斯基的天才笔触磨平,幸好后来又由肖斯塔科维奇做了重新编定。此外,情感上的失落也使他越来越感到孤独,酗酒加上疾病,穆索尔斯基就像《图画展览会》里那架沉重的牛车一样,悲怆无助。

一个多世纪以前,英年早逝的作曲家也许想不到他的音乐会成为祖国的骄傲,更想不到在今天,全世界有那么多人纪念他。穆索尔斯基对俄罗斯同胞深沉的爱和对艺术创造的勇敢追求,使他的音乐在世界文化宝库永远熠熠生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