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改造商业匮乏的老北京城( 五 )

实际上,就改造项目自身硬件和结构,是否和注入业态相匹配,就是难题之一。以NTP新城广场为例,尽管购物中心业态满足了周边消费需求,但建筑尺度本身所带来的动线不畅,以及原本作为自行车停车棚的负一楼改为商铺后层高的受限,虽然将经营面积最大化,但在购物体验上仍然有所欠缺。

有业内人士认为,头部企业的参与,使得存量改造这一行业趋势受到关注,但这一行业人才的缺乏,仍然是当下的困境。普洛斯资本高级副总裁李宏认为,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型城市物业改造后的升值比例,基本不会有太大差别:“有差别的是管理人有没有能力把项目管好,投资人能安全稳定获取收益,这需要整个市场筛选出很好的管理者。”但她坦言,符合这一诉求的管理者很可能并不多。

“还有一个问题,是运营的稳定性。”渤海汇金证券资产管理公司董总经理李耀光认为,特别是投资人进入后进行管理需要面临的现状:“国内金融市场对楼宇的管理,除购物中心品牌形成固定仪式外,对其他品牌不是那么看重,因为物业在那里,轻资产运营利对品牌的关注度比对运营数据的关注要高。”

戴德梁行在一份城市更行的报告中指出,在大规模城市更新的实践过程中,相关政府及商业机构可能面临包括定位规划、资金筹措、设计施工和运营在内的众多挑战,另外物业在改造后如何营造良好的用户体验,实现高效的运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继而完成资本价值的提升,也是现阶段开发商、投资者、运营商和租户关注的焦点和面临的挑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