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创之后,声音社交还有未来吗?( 六 )

被无聊和孤独“圈养”的社交隐疾

讲道理 , 声音交流更有情感温度 , 聊起天来不会有太多心理负担 , 还比文字有更多发挥空间和信息层次 , 又不会因为“看脸”而劝退 。 又具备一定的真实感 , 更容易克服陌生人社交时的防备心理 。 在一些产品中 , 还常常会与内容、兴趣捆绑在一起 , 黏性并不低 。

为什么长期以来都是互联网世界的“下水道”成员呢?好不容易熬出头了 , 还被警察蜀黍给当场抓获 。

最直接的原因 , 是声音的匿名属性极强 , 结果就成了不当行为滋生的温床 。 相比于需要上传照片的传统交友模式 , 用声音交流既开放了自己社交面貌的一个侧面 , 又极大的保留了个人的神秘性 , 在陌生人社交氛围中不会有心理负担 , 能更积极地激发用户的行为 。 激发过了头 , 就开始跑偏了 。

一些语音直播平台上 , 会有收听者刷礼物怂恿主播“开车” , 音频平台也有不少台词露骨的广播剧大打色情擦边球 , 在Hello等语音平台 , 有用户连麦公开“磕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