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加速度拉近时空距离 出行立体化告别人在囧途( 三 )

从火车到高铁,提升的不仅是速度

环市西路159号,广州火车站候车大厅,熙熙攘攘的旅客提着大包小包排队进站。这里容纳了几代人的出行记忆。

1974年,广州火车站开门迎客。改革开放后,无数人南下广东,广州火车站往往是他们落脚的第一站。每逢春运,广州站都是全国最繁忙的交通枢纽之一。

曾担任过广州火车站副站长的林志忠从广州站开站时就在这里工作,最让他难忘的是1998年春运。当时,湖南连降大雪,北上线路中断,约有30万人滞留在广州火车站。为解决扩音系统不够用的问题,林志忠买来了五六十个高音喇叭,派人带着梯子装到一个个电线杆或树上去。10年之后的2008年春运,中国南方遭遇冰雪灾害,历史仿佛重演。

同样是在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中国的高铁时代悄然到来。

“90后”“00后”们可能不知道,改革开放初期,驰骋在中国大地上的列车主要是蒸汽机车。数据显示,1978年全国拥有机车(火车头)约1万台,其中近8000台是烧煤的蒸汽机车,不到200台电力机车,剩下的都是内燃机车。当时中国火车的最高时速在100公里左右,铁路平均时速刚过40公里。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坐在时速200公里的新干线上,切身感受到两国的差距是如此巨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