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亿”隐性债务置换平衡术:贷款换贷款、非标 平台再活血( 二 )

“财务可持续就是要求项目具备现金流,存量隐性债务中有现金流的业务可能只有10%左右。隐性债务规模各机构测算数据不一,但大体在30万亿-40万亿。测算来看,能置换的隐性债务规模可能在3-4万亿之间。”某大型券商首席固收分析师对采访人员表示。不过他补充称,现金流的认定存在空间,具体取决于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

隐性债务的承贷主体仍是融资平台,但目前融资平台已剥离政府信用,银行在投放置换贷款时也会考虑承贷主体的风险。宏观层面上,需在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之间平衡。

去年10月份下发的国办发〔2018〕101号文指出,在不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前提下,对存量隐性债务难以偿还的,允许融资平台公司在与金融机构协商的基础上采取适当展期、债务重组等方式维持资金周转。此后已有部分商业银行介入这类业务。

江浙地区一县城投公司负责人介绍,今年5月有一笔1.3亿的债务到期,后和当地城商行协商,达成了展期的协议。

西南某地市一股份行人士介绍,当地置换的隐性债务需是2017年7月14日之前形成的。本地城商行先介入,然后四大行跟进了。“做这个业务既有投放,又有不错的回报。”他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