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固收·可转债】波动中的虚虚实实,波动前的消音时刻 20190714

来源: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作者

杨 冰分析员,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5120002;SFC CE Ref: BOM868

房 铎联系人,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117080049

吴若磊联系人,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119030020

陈健恒分析员,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1030011;SFC CE Ref: BBM220

转债市场策略展望

上周周报聚焦了一些近期正股波动略显夸张的转债,但其实另一种更值得投资者注意。有的正股明明单日波动很大,但拉长窗口来看(比如说看20天或者60天),它似乎并不算是很能形成大级别波动的品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暂且叫做“伪波动”。我们在季度策略中,提及了这种情况,而至少以季度视角进行择券时,我们都尽量规避这样的品种。在此我们做出一些说明:

1、数学上习惯用于计算“波动”的方法存在缺陷。经典的BS公式,及稍复杂的二叉树、模拟法,在描述股价波动时,都习惯用“波动率”这个指标。但这个数,实际上用更准确的词来描述的话,应该叫“标准差”。但对于投资者来说,“标准差”其实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对转债而言,评价“波动”、“弹性”,并不真的是想看它每天涨跌幅如何,更准确地说,我们需要的是要评价股价在一段时间挑战新高、新低的能力。更直观地说,每天都涨1%的品种,和每天交替涨跌1%的品种,计算出来的“波动率”或者“标准差”是相同的,但弹性显然不在一个量级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