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阿什旦牦牛( 三 )

采访人员了解到,团队培育的第一个品种大通牦牛,虽然性情比野生牦牛温顺很多,但仍然保留了有角的性状。大通种牛场繁育中心主任武甫德说,牦牛不管公母,多数都长有尖尖的牛角,这是牦牛的一大特点。但是,也有少部分个体,它们不长角,牛场职工给它们取了一个形象的外号“秃蛋”。

经过研究,科学家们将这些性能优异、表型无角的“秃蛋”作为亲本,应用测交和控制近交方式,有计划地运用群体继代选育法,开展强度选择与淘汰,获得产肉性能、繁殖性能、体型外貌、无角遗传性能均稳定的新品种——这就是今天的阿什旦牦牛。

青海大通种牛场党委书记马进寿说:“牦牛育种是个漫长的过程,一个新品种的成功至少需要经历4个世代,每个世代需要5年左右时间,期间要不断选育,才能将好的性能固定下来。也就是说,每一个新的牦牛品种诞生,都至少要经历20余年!”

多年来,为了培育无角牦牛,阎萍带领团队突破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鉴定角性状变异位点的技术瓶颈,首次系统开展了牦牛角发育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通过鉴定基因型对牦牛角性状进行早期选择,缩短了育种周期,提高了育种效率,加速了育种进程,其育种技术居国内外领先水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