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官方楼价“消失”,市场信息该如何披露?( 二 )

目前,深圳每年的新房成交面积大概在300-400万平米,仅占全部住宅(新房和二手房)成交面积的35%。再考虑到商务公寓(成交量大概是新房的1/3)等“类住宅”和人才住房供应,新房的成交占比更低了。因此,就像官方解释的那样,如果少数单价高、体量大的新盘(500套的新盘在深圳就是大盘了)入市,新房均价很容易被一下子拉高。另外,近年来新房供应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整体价格开始走高,二是高价盘和低价盘两级分化。

新房整体均价走高,主要原因是2016-2017年“地王”、高价地频出,整体地价水平上了一个台阶。2018年以来,尽管“限地价”常态化,“地王”少了、土地溢价率也降低了,但整体地价水平依旧在高位徘徊(包括近期出让的5宗地)。再加上,城市更新的成本越来越高,于是造成了新房“豪宅化”趋势。另外,深圳低价新盘集中在龙岗、坪山和光明等外围区域,南山等主城区基本都是高价区域,新房价格“两极分化”明显,导致供应均质性较差。

基于此,笔者赞同深圳地方政府不再披露新房均价的做法。特别是,深圳是全国楼市的“风向标”,大大小小的地产媒体密集。一直以来,媒体将新房均价作为解读楼市形势及走向的重要内容。当前,“稳预期”上升为调控战略,客观上需要更有代表性、能准确反映价格走势的指标。基于“同质可比”(同品质、同片区、同户型)原则计算的房价指数,消除了房屋的异质性,更能反映市场整体走势,也是全球房价披露的一般规则(比如美国的凯斯-席勒指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