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风险反思录:不该当通道的保理,如何被踏破风控防线?( 二 )

供应链金融风险反思录:不该当通道的保理,如何被踏破风控防线?

由于近年来企业应收账款增加较快,通过供应链金融,将存量资产转让给场外(第三方财富、私募、资管计划等资金端),或转让给场内、银行表内(银行、交易所ABS)的方式,是部分企业融资的主要路径。

近期供应链金融风险频发,数位受访人士指出了这些风险事件中值得反思之处。

例如,出表的应收账款资产占企业融资比例是否过高,本应服务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是否适合作为大额融资工具;融资的集中度和风险拨备在融资过程是否考虑到,资产包装为保理形式,实缴资本和杠杆倍数的监管规定如何落实;部分保理公司是否被通道化,并无完备风控、面签操作人员等一系列问题。与信托、资管计划通道不同,保理在法律上并非通道,而是资产持有人,问题主要出在保理公司的做法是先兜底、后追索。

特别是,央行征信中心的“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对应收账款融资仅具有公示功能,用以对抗第三人,却被有意或无意的误解为对应收账款的征信或信用背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