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启蒙》 邓晓芒与他的“时代精神的冲动”( 五 )

这就无怪乎在这部文集当中,作者谈及中西比较时所呈现的态度和主张,与其他从事中西比较研究的专业学者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这种“比较”本身也并非建立在学术的基础上,而更接近于作者纯粹个人意见的抒发。

80年代的问题意识,在今天仍然有效?

然而作者在书中抒发个人意见并不意味着立论必然走向偏颇,我更倾向于从作者对于学术与思想的认识来理解上文提到的这些特点。正如在《前言》部分所述的那样,作者认为一生立定的志向就是“以我自己为标本,来证明一个中国人在吸收近现代西方文明并以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上究竟能够走多远”。可见作者在本书中抒发的主张和理念显然体现了一种浓郁的、不乏个人主观色彩的思想情结。不过就这一点,作者也并非没有自觉,本文集收录的《思想中的学术与学术性的思想》一文仿佛就是对这重诘难的回应。作者明确表示,学术和思想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但是作者又认为,“中国当代思想和学术分裂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思想发展的空间过于狭窄,而在于中国学人的思想本身过于狭窄”。在我看来这仍不能称之为思想与学问的交融,因为事实上作者在文中好像并不认可纯粹书斋式的“纯学术”的价值。作者坦言:“学术和思想的关系实际上也可以归结为历史和哲学的关系。”在作者的判断中,“思想”的价值始终应当高于那些尊重事实考辨的“纯学术”。可正如作者实际在“学术”和“思想”之间更偏重后者那样,在“历史”和“哲学”当中,作者也强调“只有在哲学的眼光中,历史才能真正成为历史”。或者在这个意义上作者仍旧秉持着哲学学者的本色,对自身的专业立场有着较为执著的信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