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育儿实践各有不同,且不只关乎依恋(11)

苏珊·西摩尔(Susan Seymour)研究了印度的育儿实践,排他性的母职在那里也是例外:

“就考察多样化的育儿实践而言,印度是个很好的研究案例。即便在急剧的变迁和现代化的语境下,我以及其他一些人的研究也显示,排他性的母职是例外,而不是规则,且母职的专一性(maternal indulgence)——即母亲只聚焦于或者主要聚焦于回应和养育自己的孩子——本身就是成问题的。”

德国学者也提出,母亲和父亲或许各有其独特的与孩子发展稳定的依恋纽带的方式。对母亲而言,实现稳定的依恋主要在于细心而及时地对孩子的痛苦予以回应。但学者发现,父亲更可能以有趣的游戏来与孩子发展稳定的依恋——游戏气氛是和谐的,能够与孩子产生共鸣,且富有合作性。

这一系列研究显示,育儿的价值反映了我们的文化。它们并不是普遍的,而且它们还易于随着代际更替而变迁。

在当代西方世界,人们对依恋和育儿的看法与鲍比提出的原始分析框架有紧密的联系。这些理念和信念在迈向一个更加健康、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和福祉的社会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但考虑到育儿实践中的历史和文化多样性以及更广义的社会价值,在鼓吹依恋理论是“不二法门”时,有必要谨言慎行。说到底,明白育儿方法是多样的,且并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可言,或许反而能让人宽心不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