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育儿实践各有不同,且不只关乎依恋( 八 )

事实上,二战以来西方世界以儿童为中心的哲学和实践就是在德国发端的。大量的移民也意味着如今德国的育儿观是丰富多元的,足以抵消上述的代际趋势。以此观之,异质性的文化和历史观念的涌入,或可促进社会当中育儿实践的多样化,进而有助于淡化历史趋势的影响。

多多益善的照料者当代西方有不少证据表明,与纳粹的想法相反,依恋在许多社会的育儿实践里仍扮演着重要角色——话虽如此,各种依恋的具体安排方式仍有巨大差异。尽管来自研究者的证据显示依恋的某些特定方面可能是普遍的,但其它方面仍随着文化的不同而有显著的多样性。

譬如,一般认为,一切婴儿都有对其照料者形成依恋的需要和动机。照这种观点,寻求紧密依恋既有神经上的基础,也发展出了一套行为上的技巧组合来协助实现之。

但依恋的形成方式(与对象)可以各有不同。鲍比的依恋理论强调了婴儿与照料者的纽带的重要性——尤其针对母亲或某位主要照料者。不过这一点未必普遍地成立,并不是非母亲或主要照料者不可,且此说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西方中产阶级社会的反映而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