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防掏空小手册( 十 )

1)商誉的减值是否合理

商誉来自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收购方的购买价高于被收购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总和的部分就会被确认为收购方的商誉。从商誉的定义可以发现,商誉的价值是通过差额间接确认的,无法脱离其他资产单独计算,这就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操作空间。关联交易可能形成商誉,而商誉作为一项资产应为企业带来收益,交易发生时被收购企业承诺的业绩无法实现时,商誉就会面临减值。当企业发生商誉大规模减值时,可能意味着前期收购企业成本虚高,可以进一步追溯相关交易是否存在非竞争性交易的情况。与之相反,由于未来现金流是不确定的,一些企业可能通过高估现金流而不计提减值,背后可能有两个层次的原因:一是为了粉饰报表,另外也有防止不公平关联交易被发现的可能。因此,关联交易形成的商誉是否合理减值可以作为识别关联交易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判断指标。

2)非经常性损益

证监会公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营性损益》将非经常性损益定义为:与企业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支,或虽然与经营有关,但因其性质、频率等影响了企业盈利能力的真实公允反映的各项收支。通常来说非经常性损益包括: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等资产产生的损益;资产重组与资产置换;短期投资、委托投资损益;政府补贴等。但相关文件却未对“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真实公允反映”制定判断标准,在实操中通常只能依据会计准则进行实质性判断,为企业提供了操作空间。非经常性收益作为企业虚增利润的常用手段也可被用于提高被并购企业的估值,成为溢价收购的理由;相比之下非经常性损失发生的情况较少,但当交易对手方为关联企业时也值得关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