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面对疾病:妥协共生,还是顽抗到底?(14)

由于疾病耐受性的前景可期,研究人员正试图利用这一生理机制来治疗感染和其他疾病。然而,正如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的Dan Littman所担忧的,感染的病原体不同,疾病耐受的机制似乎也不同,这就让研究变得棘手。比如,来自耶鲁大学的Medzhitov发现,感染了细菌性脓毒症且不吃东西的小鼠能存活下来,但感染了病毒性脓毒症且不吃东西的小鼠却死亡了[10]。这两种相反的效果与不同感染过程中的葡萄糖代谢和释放不同的免疫信号蛋白有关[11]。

一些研究者认为,病症太多样了,要在耐病性的基础上开发疗法会很困难。但是Medzhitov仍保持乐观,并解释说,可利用的疾病耐受通路中很可能存在共性,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疫苗的超级细菌和病毒而言。“这才是我们的主要希望所在。”

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免疫学家Alexander Rudensky也认为,疾病耐受性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是一个“几乎尚未开发的领域”,“不仅可以应用于传染病的研究,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的临床疾病研究”。Ayres甚至认为还能用于癌症治疗:可以缓解癌症及其疗法引发的肌肉萎缩和其他症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