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克吕泰墨斯特拉到《杀死伊芙》:为何我们会对女杀手着迷?( 四 )

今年早些时候,莎莉·查伦的案子在英国《重大犯罪法》(Serious Crime Act)的指导下进行了重审,根据这项法令,曾经对莎莉实施“强制性控制”的丈夫被视为过错方,莎莉得以无罪释放。她的案子——以及海伦·阿切尔的案子——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我们对女杀手和家庭暴力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我们也认识到,谋杀案要比简单地把杀人犯和被害人一分为二地看待要更加复杂。在创作海伦的故事期间,我对许多女性杀手的审判做了调研,让我惊讶的是,涉及女性的谋杀案件通常能映射出那个时代的特点和文化背景。后来我读到了阿尔玛·拉滕伯里(Alma Rattenbury)的故事,她的谋杀案审判可以说是小报横行的早年间最轰动一时的了。我发现,我对这个悲剧案件的相关资料看得越多,我对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英国——那个紧张不安、充满偏见的时代——就看得愈发清晰,清晰得令人震惊。

从克吕泰墨斯特拉到《杀死伊芙》:为何我们会对女杀手着迷?

现实生活中的肥皂剧……1935年因丈夫之死而受审的阿尔玛·拉滕伯里 图片来源:Bettmann Archive1935年5月27日,来自加拿大的中年词曲作家拉滕伯里在伦敦老贝利街(Old Bailey)的法庭接受审讯,她被指控谋杀了自己的丈夫。拉滕伯里结过三次婚,有两个儿子。她旁边的被告席上是她的“共犯”:18岁的司机乔治·斯托纳(George Stoner)。拉滕伯里夫妇退休后住在位于伯恩茅斯的别墅里,弗朗西斯·拉滕伯里(Francis Rattenbury)正是在此被一根棒槌击打三次——用力之大以致他的假牙都被打落了——最终失血过多而死。整个故事看起来像是一出经典的闹剧:上了年纪的男主人被好色的年轻男仆和欲求不满的妻子戴了绿帽子。媒体在报道中给阿尔玛冠上了“一个毫无人性的食尸鬼”的名头,她不仅勾引自己的司机,还煽动他实施了“无比可怕的谋杀”,真是个住在海边别墅里的麦克白夫人。《每日快报》更是让一位名叫詹姆斯·埃格特的戏剧评论家(而非刑事犯罪的采访人员)“回顾”了案件全程。每天都有人排着长队去旁听审讯,旁听席座位的转手价甚至被炒到了10英镑。阿尔玛的审讯已经成了向公众开放的戏剧演出,全国的观众都看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她是这场戏的女主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