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克吕泰墨斯特拉到《杀死伊芙》:为何我们会对女杀手着迷?( 五 )

当时的大小报纸对阿尔玛的外表格外痴迷。她的衣着,甚至她做的一个手势、叹的一口气都被无限放大,成了判断她是否有罪,或者至少是否道德沦丧的依据。魅力四射、漂亮时髦又上相的她可谓是小报故事的完美女主角。风靡一时的八卦小报由英国现代新闻事业创始人北岩勋爵(Lord Northcliffe)带入了大众视野,他的座右铭臭名昭著:“每天都得给我找一桩谋杀案。”阿尔玛的故事在头版待了好几个月,这出“肥皂剧”拥有所有令人兴奋和入迷的元素:性爱、药物、暴力,故事的高潮自然就是这位迷人的女子开口为自己的生命而辩护的一幕了。从我们21世纪的现代视角来看,拉滕伯里的审讯看起来就像是一场厌女症症状的集中体现,她最终在小报媒体的众目睽睽之下获得了法律的宽恕,被无罪释放,她在几天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受审似乎不是因为她做了什么,而是因为在大家眼中,她是一个不检点的女人。她所做的不过是剪短自己的头发、抽烟、喝酒、服药,并且把仆人当作自己的朋友而非下人看待而已,但这些事情却被无限放大。

从克吕泰墨斯特拉到《杀死伊芙》:为何我们会对女杀手着迷?

莎莉·查伦于2011年因谋杀丈夫被定罪,今年已翻案 图片来源:PA查伦的案子与之很相似,在2010年最初的媒体报道中,莎莉·查伦被描述成一个神经过敏而善妒的妻子,她专门去数丈夫的避孕套和伟哥药丸的数量,并以此作为他出轨的证据。她的形象被刻画成了一个教科书般的被丈夫辜负的怨妇。八卦小报兴致勃勃地引用了她的原话:“如果我不能拥有他,那么别人也不能。”但从2015年开始——媒体把焦点转向了“强制性控制”的可怕的本来面目上,查伦的两个儿子也发起运动要求重新审判此案——媒体报道这个案件的口吻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媒体不再提那些“报复心重的妻子”之类的老生常谈,而是对她表示同情,因为她只是一个多年遭受家庭暴力,忍无可忍才痛下杀手的女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