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护航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 让近三千种野生动植物“安居乐业”( 三 )

采访人员在该研究的成果鉴定书中看到了如下结论:以我国森林草原过渡地带野生动物多样性动态为研究主题,方法科学、规范,数据翔实,结果可靠,构建了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动态监测与保护管理体系,为我国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提供了示范。

检测技术集成,让保护区一览无余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项目集成了样线法、红外相机调查、无线电遥测跟踪以及GPS精确定位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在野生动物监测与保护研究中具有手段多样、方法先进、全面性、系统性的特点。

项目组从2015年开始对斑羚实施GPS跟踪研究,发现有个体死亡后开始设置红外相机,证实了猞猁对斑羚的捕杀。数据显示,现有跟踪的4只斑羚活动范围小,亚成年个体向外扩散的位点更多,从而离开出生地,避免与母兽竞争生存资源,同时减少近亲繁殖的机会,显示出对自然保护区有限栖息地空间的行为适应。“利用技术手段深入研究有蹄类动物的空间利用行为,对于阐明捕食者——猎物系统的长期动态平衡具有重要价值。”孟和达来说。

项目负责人、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鲍伟东博士介绍说:“我们的项目首次在国内整合无线电遥测与红外相机技术,从群落行为互动适应的角度,研究猎物适应捕食风险的行为特点,揭示了有蹄类动物家域大小的季节变化与空间利用行为的不同适应模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