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护航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 让近三千种野生动植物“安居乐业”( 四 )

项目组通过红外相机在动物活动节律中的应用,从猎物群落行为互动适应的角度研究了马鹿和狍适应捕食风险的行为特点。结果表明,由于狍的体型较马鹿小很多,成为猞猁的主要猎捕目标,因此,其生境选择和行为时间分配对策均不同于马鹿,显示出同域分布区有蹄类动物的不同适应模式,从而维持捕食者——猎物系统长期稳定共存。

利用无线电遥测在动物空间选择中的应用,项目组对马鹿和狍开展了VHF无线电遥测,比较了两者在自然保护区有限空间中的扩散和家域利用,发现雄性个体均有外出扩散的行为倾向,但限于安全空间不足,表现为在保护区附近和不同沟系的迁移,由此减轻种群近交压力。

“再比如对狍的遥测结果显示,一些个体的家域出现较大范围变化,避免被潜伏性捕食者长期跟踪,但另外一些个体的家域较为稳定,显示出不同的适应对策。这一结果显示出,建立区域性自然保护区网络有助于动物迁移扩散,维护大型有蹄类动物遗传多样性长期稳定。这些重要结论,均有赖于我们检测技术集成的研究和应用,这种技术手段,可以让我们第一时间了解自然保护区种群分布、物种变化等动态。”鲍伟东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