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护航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 让近三千种野生动植物“安居乐业”( 五 )

非损伤分子鉴定,精准识别种群

在这项野生动物保护研究项目中,非损伤分子鉴定技术体系是另一大亮点。

鲍伟东介绍说:“这项技术目前在国际上也是比较先进的。我们都知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珍稀动物和濒危物种很多,利用麻醉和捕捉动物来获取动物组织,会对动物本身造成巨大伤害。鉴于此,我们改用采集动物的粪便样品来做DNA分析,效果非常好,这一套技术集成,我们称之为非损伤分子鉴定,与红外检测技术相结合,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我们已经做了两轮粪样采集,现在鉴别出来的种群数量已经达到101只。”

依靠这套全新技术,项目组建立了以非损伤采集动物粪样提取DNA鉴定猞猁和斑羚最小种群数量与性别结构的分析技术规程。规程应用结果显示,斑羚物种识别率为82.53%,性别鉴定率均为88%,个体鉴别能力达到0.99999。以此为基础,通过整合个体亲缘关系鉴定与GIS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结果,研究人员发现了具有近缘关系的斑羚个体分布在不同的空间位置,揭示出斑羚的微生环境选择具有在自然保护区有限空间环境中避免近亲繁殖交配的适应价值。这些研究内容为提高珍稀物种的保护管理成效提供了先进技术方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