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成功了吗?( 三 )


从2015年左右共享充电宝的面世 , 到2016年前后迎来投融资高潮 , 再到2017~2018年的低调发展 , 共享充电宝经历了近4年的发展 。

在2016年左右 , 虽然各路玩家纷纷入局 , 但是随着资本快速入场助推 , 短短一年间便完成了行业的洗牌与迭代 , 少了更多的内耗 , 资本集中 , 就有更大的可能性去做大市场规模 。

根据艾瑞数据显示 , 2017年共发生20笔共享充电宝的融资 , 街电、来电、小电均获得亿级人民币融资 , 在资本的护航下 , 打响了各场景的铺设争夺赛 , 行业开始呈现梯队分层趋势 , 淘汰赛迅速开启 , 泡泡充电、河马充电、小宝充电、PP充电、创电、放电科技、乐电、泡泡充电等玩家均在2017年11月停运 。 原因大同小异 , 基本上是与资金链断裂相关 , 中下玩家基本已经出局 , 留下来的只剩下头部了 。

在2017年底 , 个别头部企业宣布在部分城市实现盈利 。 在2018年5月 , 街电宣布已连续3个月实现规模化盈利 , 峰值订单突破180万每天 。

共享单车死了 , 共享充电宝为何能活下来?

原因很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