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投入超2300亿,“绿水青山”支撑上海持续健康发展( 九 )

知道雾霾何时来,更要知道其为何而来,方能对症下药,从源头遏制污染。近年来,长三角区域陆续出台了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大气污染深化治理方案,以及高污染车辆和船舶联防联控专项方案。这些“治霾之道”的出炉,设在上海市环科院的“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防治重点实验室”功不可没。

“简单来说,我们找到了各类大气污染源,摸清了它们排放的污染物,以及排放污染的时间和污染物的量,并做了一个‘排行榜’。”上海市环科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王红丽表示,熟读这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长三角各地就能清楚自己区域的污染“家底”,并研判这些污染源的轻重缓急,量身定制治理方案。

以此为基础,该实验室研究提出的“加强长三角区域臭氧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开展长三角多城市大气污染协同控制的建议”等建言均被长三角地区采纳并付诸实施。

从2013年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成立,到2017年国家验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成果,沪苏浙25座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34.3%,超额完成国家“下降20%”的要求。去年,沪苏浙皖41座城市再接再厉,PM2.5浓度同比又下降10.2%,降至44微克/立方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