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釉陶瓷器兴起于汉代繁盛于明清 传统观念使绿釉未能成为重要釉色( 三 )
■收藏周刊采访人员 梁志钦
汉代陶器上釉或是西域传来
西汉早期的陶器陪葬品多以鼎、钫、盒等仿铜礼器为主,客观反映出等级观念在这一时期深入人心。随着汉代的社会发展,特别是地主庄园经济的不断壮大,社会重心逐渐由上层贵族向中下层士大夫地主阶层转移,这一变化迅速反映在随葬物品的种类上。西汉中后期,仿铜陶礼器逐渐减少,东汉时期,出土的陶器以充满世俗气质与生活气息的模型明器为主。
汉代绿釉器物虽然多是明器,但数量多,品种丰富,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生活用器的有罐、壶、豆、杯、坛、鼎、案等;反映日用设施的有灶、水井、粮仓、猪圈等;反映居住环境的有楼、屋、厕等;反映生活场景的有碓米、宴乐等;以及反映人本身的各类人物俑、动物俑等。这些成比例缩小的陶制模型,成为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资料。收藏家马未都曾撰文认为,“汉代是中国厚葬制度的一个高峰时期,尤其是西汉。东汉以后,国力逐渐衰竭,从政府到民间都开始厌恶厚葬之风。所以东汉以后,墓葬里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
据资料显示,铅绿釉并不是随着大汉的建立而出现的,铅釉在汉武帝时期的墓葬中就有少量发现,而在汉宣帝时期,铅釉技术开始有了较明显的发展,铅釉陶烧制成功,绿釉开始大量出现。汉代各类墓葬中出土数量丰富的绿釉器物就是很好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