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釉陶瓷器兴起于汉代繁盛于明清 传统观念使绿釉未能成为重要釉色( 五 )

宋、辽、金时期的绿釉开始出现在瓷器上施挂绿釉,让我们最津津乐道的无过于“绿定”了。而此时在单独绿釉器物之外,同样延续着唐三彩的风格,出现了宋三彩和辽三彩。

宋、辽、金时期的纯绿釉器物在数量上仍然不是很多,但较之前无论在釉色的表现上还是器物的胎体上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龙霄飞在《古陶瓷色彩之旅——绿釉》一文中介绍,在这一时期,还有一种绿釉产品,那就是被称作琉璃的釉陶品种。琉璃是低温铅釉陶器用在古代建筑装饰上的称呼。隋、唐、宋、辽时期都有专门的生产和使用,胎质远较其他工艺釉陶为粗,但釉色同样精美靓丽。这一品种一直延续使用于金、元、明、清各代,直至现代应用不衰。

古人将绿色列入间色

有“卑微”的文化意义

龙霄飞在文中认为,明清是绿釉的繁盛阶段。中国古代陶瓷的烧造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一枝独秀,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而绿釉的烧制也在这时臻于繁盛。明代之前的铅绿釉以陶器为主,而从明代开始,绿釉施挂在坚致的白瓷胎上,更提高了绿釉的呈色亮度和表现力。明代绿釉的品种较少,以孔雀绿釉和瓜皮绿釉为主,尤以前者为主。而清代绿釉则大大发展,尤其是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绿釉的烧制达到了鼎盛,烧制的品种十分丰富;虽仅仅是一种绿釉,却有湖水绿、松石绿、郎窑绿、秋葵绿、鱼子绿等让人浮想联翩的不同美妙名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