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共享单车去哪儿了?( 七 )

洗牌期后出路难寻

面对浩浩荡荡的单车大军,无论是回收或售出,都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追本溯源,一切都是由于企业盲目追赶投放,造成的资源过度。

2016年,共享单车开始蜂拥而至,无论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共享单车的身影。一时间市场中涌入众多共享单车品牌,截止2017年全国共有69多家共享单车品牌在运营,粗略统计仅仅北京市就有2000万辆共享单车。

消失的共享单车去哪儿了?

在共享经济起步的伊始,“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的口号,使资本和用户均被这种新兴事物所吸引。比数量、比优惠、比押金……赛道中的玩家为了争抢第一批用户,不顾后果蒙眼狂奔。一二线城市对于缓解交通压力的出行方式也表示认可,瞬时共享单车企业以最快的速度攻城略地。

起初资本对市场的反应很是欣喜,不断对其追加投资,助力其规模的扩张。无独有偶,所有单车企业齐发力,都试图用更大的规模将对手挤压出局。但忽略了关键的一点,每座城市用户数是固定的,进场的单车玩家同质化严重,用户对于单车品牌意识也尚未建立,很难能够分出上下好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