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印良品的「中国式」崛起与危局( 三 )

可中国2001年才加入世贸,2008年才举办了奥运。当时的社会还不懂得物欲横流,文艺青年的审美和消费需求,急促而热烈,投射到实物上,根本找不到入口。

2005年,无印良品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个缺口。

它以原研哉的「空」和「白」为设计思想,用「无品牌标识」但「设计简单好看」的款式,迅速收割了大批文青。

价格定位中上,随后成为中产阶级的新宠。

这给后来的批驳者提供了一种思路:无印良品如今的挣扎,是早期进入中国市场时对标「中产阶级」的定位失策,价格过高导致在下沉市场竞争时全面落水。

这种观点把品牌如今的困局,只归因为品牌最初的定位问题,有点儿太绝对了。

人们容易忽略掉的一个客观事实是,当年的无印良品在中国没有仓储中心,其在中国售卖的商品实际上都由中国厂家制造,出厂后运回日本,再按照供货计划运回中国。

这一来一回里,运输成本翻倍,远远超过本地自产自销的价格,加上增值税的成本,中国门店的商品定价远超日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