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女教师的藏戏之缘( 二 )

北大女教师的藏戏之缘

藏戏面具。

盛装“国王”缓缓迈步,吟唱绵长的曲调入场,每一步都颇有男子气概,紧随其后是一身华服的“王后”,着鲜亮裙衫,款款而来,以更清亮高亢的歌声应和……7月19日,一段丰富的藏戏表演,在成都市中心一室内交流厅悄然上演。20余市民围绕演员环坐,他们中,一位戴着藏式耳环的女子显得格外出众。在这里,她的身份不仅是观众,还是这场交流的主办者,她叫张帆,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德国马普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的博士,现在北京大学任教。这场藏戏表演的演员,来自四川甘孜自治州理塘县。在10平米不到的空间里,“甲洼藏戏”唱腔空灵,余音绵绵,闷热的夏日午后,被带进空旷缥缈的草原。

1

源起600年

藏戏是藏文化活化石

藏戏,也叫“阿吉拉姆”,是一种有宗教寓意的世俗戏剧。17世纪时,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藏区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要论起源,600多年前就已出现的藏戏,甚至比京剧还早400多年,是典型的藏文化“活化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