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女教师的藏戏之缘( 六 )

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保存下来的藏戏,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续“活下去”?作为人类学研究者,这是张帆在研究调查中始终关注的问题。

7月16日,在成都的这场小型表演里,只来了两名甲洼藏戏团的演员,携带最基础的表演服装和面具。对他们来讲,要到成都进行一场完整的演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其中所费甚巨,藏戏团难以负担。

平日放牧、节日唱戏的演员们,大多都是从年少时就开始学习,但现在,要吸引下一代接过这个使命,似乎越来越难。但也有一些人,开始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现在学藏戏的年轻人很少,甲洼只有一个小学的几个娃娃在学习藏戏,还因为课业的关系经常不能演出,所以很多时候演孩子的演员,比演父母的演员年龄都大。

在这一日午后的蝉鸣声中,表演完毕的“国王”和“王后”——斯郎泽仁和洛绒曲批坐在人群中间,他们懂一点汉语,但交流全靠降姆的翻译。在谈话接近尾声时,扮演女角的洛绒曲批谈及自己未来的期望,说道:“对我来说,藏戏是学习、表演了很多年的,很重要的东西。我没有什么其他的想法,只希望再过很多年,它仍然还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