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女教师的藏戏之缘( 四 )

2006年,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张帆在拉卜楞寺第一次接触到藏族文化。“现代社会旅游业发展迅速,由此各地景点趋同,走到哪里都一样,复制粘贴似的。相比之下,藏区独具风韵。”张帆感受到文化冲击,并由此念念不忘,“那时候年龄小,直接被和汉族文化不同的色彩感和建筑语言震撼到。非常有魅力。”

时间回溯到2005年,还在读大学本科的张帆在东南地区民俗文化研究中,于南音和木偶戏的选题之间徘徊。由于南音的音乐形式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她到了当地考察,“发现南音虽然好听,但没有故事情节,只有音乐,节奏非常缓慢,需要极高的艺术修养和极大的耐心去欣赏,我当时年轻,坐不住。”也是因此,冥冥中为后来藏区音乐形式的研究埋下渊源。

“东南的建筑色彩感很强,西南的建筑色彩感很明亮。”鲜艳的颜色和明亮的对比是她对西南和东南的第一印象,2011年,她开始做博士论文,一个怀揣5年的情结被打开,她终于将兴趣发展为课题,开始深入地了解藏族文化。

3

定题藏戏研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