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工作坊一开始就是奔着公众化去的”( 二 )

“我们的工作坊一开始就是奔着公众化去的”

2018年,“大运河淮安段综合研究训练工作坊”在淮安举办。图为参加训练工作坊的淮阴师范学院第三调研小组带队老师,在与当地大运河遗产河段旁的居民访谈。

近年来,一些高校、研究机构及政府相关主管单位,越来越多地采用“工作坊”的形式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活动。

为啥“工作坊”多了起来?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新时尚吗?

“工作坊” 是传统还是新时尚

2019年7月20日,在山西平遥古城旁的东、西戈山村,“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刚刚收尾;与此同时,在北京的崇雍大街,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北京9所高校共同举办的“随行北京老城——认领你的街道工作营”也落下了帷幕。

张剑葳老师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教学工作。今年的“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就是由他负责筹备的。

他说,与其说“工作坊”是一种新时尚,不如说它是一项传统。因为高校的建筑学院一直都有“工作坊”性质的设计课。这是一种成熟的建筑课程模式,学院文物建筑专业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这门课程,也已经开设了15年。可能是因为近年高校开设的文化遗产保护课程和工作坊对外招生宣传多了起来,“工作坊”便从课堂慢慢走入了公众视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