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工作坊一开始就是奔着公众化去的”( 五 )

调研期间,学员和“翻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平遥弟弟”。在这些“平遥弟弟”的帮助下,调研访谈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

“工作坊”成果渐显“会继续办下去”

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中国公众广泛关注的话题。那么,“工作坊”会成为一种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趋势吗?又会有更多的公众参与进来吗?

“更多公众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肯定是个趋势,这也与国际发展相一致。”于冰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坊增多,源于多方面的内在需求。

“首先,政府在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质量;其次,科研机构的遗产和文物保护行业内部也有其转型目标,强调专业研究成果须结合社会发展需要;第三,民众的文化需求也在增加。”

在山西,平遥国际工作坊已经成立一年多了。今年9月,多个工作坊还将在“平遥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周”上露面。今年的交流周以“走向公众的乡土遗产保护”为主题,既邀请了全球200多位遗产保护专家,也将展示与工作坊合作的全国10支团队一年来的研究成果。

推荐阅读